立冬,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九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起始。
立,建始也;冬,终也,万物收藏也。立冬,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,万物进入休养、闭藏状态,草木凋零、蛰虫休眠。
中国传统上以节气中的“四立”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作为四季的起始,“两分”(春分、秋分)“两至”(夏至、冬至)为四季的中点,具明显天文含义。一年四季的变化是连绵不断的过程,也是阴阳转换,此消彼长、量变产生质变的过程。
立冬后,华北部分地区的初雪常在此时降临;东北和西北地区已经是大雪纷飞的景象了。在南方地区,初冬时节一般不会很冷,立冬至小雪期间常出现风和日丽、温暖舒适的“小阳春”天气,在民间有“十月小阳春”一说。
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将立冬分为三候:“一候水始冰;二候地始冻;三候雉入大水为蜃。”意思是,此时水已经能结成冰;土地也开始冻结;雉指野鸡一类的大鸟,蜃为大蛤。立冬后,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,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。
民间在立冬有祭祖、饮宴、卜岁、补冬、吃饺子、酿黄酒、扫疥、舂“交冬糍”、吃生葱等习俗。起居上应早睡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,有利于阳气潜藏,阴精蓄积,可以在向阳的地方进行一些静态运动。
中医强调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 ,秋冬季节是人体最舒适、消化吸收功能最好的时候,正是适时进补,补充机体消耗的最好季节。饮食方面应注意少食生冷,多食温润厚重的食物,少食咸,多吃点苦味的食物。此外宜多喝温水,养阴的同时还可以润燥。